【視頻】飼料貴到哭?雞病不斷?廣西助農教您使用 “發酵牧草 + 活動場浮萍”生態循環養殖,成本直接砍半,雞肉品質還高#生態循環養殖#低成本養殖#發酵飼料
在飼料成本持續攀升、養殖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的當下,一場關于 "牧草變黃金" 的養殖革命正在悄然上演。高糖牧草(如糖蔗 3 號牧草)通過粉碎發酵技術的轉化,從田間地頭的普通作物搖身一變成為雞群喜愛的優質飼料,不僅為養殖戶開辟了降本增效的新路徑,更重塑了禽肉與禽蛋的品質標準。這一融合了生態學與生物技術的創新模式,正成為破解養殖行業困局的關鍵鑰匙。
將新鮮的高糖牧草送往實驗室檢測,會發現其包含雞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基礎營養:鈣、磷等礦物質能強化骨骼發育,維生素 B 族可促進新陳代謝,膳食纖維則能調節腸道功能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營養成分被天然包裹在植物細胞中,未經處理時難以被雞的消化系統充分利用。就像人類無法直接消化粗糧中的纖維素一樣,雞對原始牧草的吸收率通常不足 30%,這也正是過去牧草難以作為主飼料的核心原因。
發酵技術的介入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。當高糖牧草被粉碎后,植物細胞壁被打破,藏在其中的營養物質得以釋放;而在 99 多功能飼料發酵劑的作用下,乳酸菌、酵母菌等有益菌群開始大規模繁殖,將復雜的纖維素分解為易于吸收的葡萄糖,將粗蛋白轉化為小分子氨基酸。實驗數據顯示,經過 7 天發酵的牧草飼料,蛋白質吸收率從 35% 提升至 72%,纖維素利用率提高,這意味著雞群能從牧草中獲取的營養翻了一番。
發酵魔法:激活飼料潛能的四步躍遷
在廣西助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實驗室里,我們見證了牧草變身優質飼料的全過程。技術員將粉碎后的牧草與發酵劑按比例混合,裝入密封袋壓實排氣時,袋中溢出的酸甜氣息讓人聯想到酸奶 —— 這正是乳酸菌開始工作的信號。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,實則包含著精密的生物轉化鏈條,最終實現了飼料品質的四重飛躍。
消化吸收率的革命性提升是發酵技術的首要貢獻。未發酵的牧草纖維粗硬,雞采食后往往原樣排出,造成營養浪費。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纖維素酶、木質素酶等生物催化劑,如同為雞群配備了 "體外消化工廠",將原本難以降解的植物細胞壁徹底分解。某養殖場的對比試驗顯示,食用發酵牧草的雞群糞便中,粗纖維殘留量比對照組減少 60%,這意味著更多營養被留在了雞體內。
適口性的奇妙轉變讓挑食的雞群胃口大開。發酵產生的有機酸(如乳酸、乙酸)使飼料 PH 值降至 4.5-5.5,形成酸甜風味,配合酵母發酵產生的醇類物質,共同構成了雞群無法抗拒的 "美味誘惑"。在南寧某生態農場,使用發酵牧草飼料后,雞的日均采食量增加 15%,且進食速度明顯加快,原本需要 30 分鐘吃完的飼料,現在 20 分鐘就被一掃而空,飼料浪費率從 12% 降至 3% 以下。
成本控制的乘法效應讓養殖戶喜出望外。發酵牧草可以替10%- 30% 的飼料成本,更驚喜的是,發酵飼料中的有益菌群在雞腸道內形成優勢種群,能有效抑制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等致病菌,使雞群發病率降低 40% 以上,獸藥開支大幅削減。
肉質風味的本質提升則創造了產品溢價空間。在烹飪實驗中,喂食發酵牧草的雞肉經檢測,鮮味氨基酸(谷氨酸、天門冬氨酸)含量比普通雞肉高出 23%,且肌肉纖維更細,脂肪分布均勻。一位從事餐飲行業的采購商坦言:"這種雞肉下鍋時就能聞到不同的香味,熬湯不需要添加味精,自然鮮美的味道能抓住回頭客。" 在市場上,采用該模式養殖的雞肉每公斤售價高出普通產品 5-8 元,仍供不應求。
從實驗室到養殖場:技術落地的實踐指南
品種選擇的地域智慧是成功的第一步。在南方濕熱地區,糖蔗 3 號牧草表現出極強的適應性,即使在夏季 35℃以上的高溫中仍能正常生長;而在北方干旱地區,高稻草 2 號則憑借耐旱特性成為首選。鄧國景強調:"牧草種植必須遵循 ' 適地適種 ' 原則,盲目引種會導致產量暴跌。比如在酸性紅壤區,需先施用生石灰調節 PH 值至 6.0-7.0,才能發揮糖蔗 3 號的高產潛力。"
發酵工藝的精準把控直接決定飼料品質。標準流程是:將收割的牧草粉碎至 2-3 厘米小段,按 1 噸牧草 + 1 包 99 多功能飼料發酵劑 + 2 公斤食鹽 + 100 公斤玉米粉的比例混合,裝入塑料容器壓實后密封發酵。關鍵控制點在于 "水分與溫度"—— 原料含水量需控制在 60%-65%(抓握成團不滴水),環境溫度保持在 20-30℃。在冬季,可通過覆蓋保溫膜維持發酵溫度,確保 7 天內完成轉化;夏季則需注意通風降溫,防止高溫導致雜菌污染。
飼喂方案的動態調整體現養殖智慧。雛雞階段消化系統脆弱,發酵牧草添加量控制在日糧的 10%;青年雞生長旺盛期可提高至 20%;產蛋雞為保證營養均衡,維持在 15%-20% 為宜。某蛋雞養殖場的實踐表明,產蛋高峰期適當降低發酵牧草比例至 15%,可避免蛋重下降;而在休產期提高至 30%,既能節省成本,又能通過膳食纖維清理腸道。這種 "按需調配" 的模式,使每只蛋雞的年產蛋量提高 5-8 枚,蛋品合格率從 92% 升至 98%。
生態閉環:養殖業的可持續未來
在廣西某 "牧草 - 雞 - 糞 - 牧草" 生態農場,我們看到了發酵牧草技術的更高價值 —— 構建零排放的循環系統。雞群排泄的糞便經處理后成為牧草的有機肥料,而牧草又通過發酵轉化為飼料,整個過程沒有廢棄物產生。這種模式不僅使養殖場的環保壓力驟減,更讓每畝土地的綜合收益提升 3 倍以上。
一間約30平方米的雞舍可以容納超過200只大雞,這在傳統養殖模式下是難以想象的。然而,采用發酵床環保養殖模式后,這一壯舉變得輕而易舉,這種創新的養殖方式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空間利用率,而且無需清掃雞糞,大大減輕了養殖戶的勞動負擔。
整個雞舍及其周邊地區沒有臭味和蒼蠅,這得益于發酵床的優異性能。發酵床中的微生物能夠分解雞糞中的有害物質,將其轉化為無害的有機物,從而有效抑制了臭味的產生和蒼蠅的滋生。這種環保的養殖方式不僅改善了養殖環境,也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。
在飼料方面,發酵床環保養殖模式也展現出驚人的優勢。飼料中大約30%是廉價的發酵飼料,這種飼料由各種農業廢棄物和副產品經過微生物發酵而成,不僅價格低廉,而且營養豐富。將其與雞預混料混合,再加入適量的玉米和豆粕,或者與雞全價飼料混合后飼喂,生長速度與全部使用全價飼料相比幾乎沒有差距。這無疑為養殖戶節省了大量的飼料成本。
而最核心的配套措施則是在30平方米的運動場下種植新型高蛋白和高淀粉含量的浮萍。浮萍是一種水生植物,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。其日產量約30公斤,可以供雞自由采食。雞糞自然成為浮萍的養分,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生態循環。為了保證雞的健康,需要在水體中定期投放滅寄生蟲藥物,或在晚間進行電擊滅寄生蟲。
一、核心技術與創新點
1. 發酵床環保養殖
○ 采用發酵床技術,通過微生物菌群分解雞糞,實現雞舍內無臭味、無蒼蠅,無需人工清掃。墊料中碳氮比優化(如鋸末、稻殼等),配合定期翻動與濕度控制,確保發酵效率。
○ 飼料中30%使用廉價發酵飼料(如玉米、豆粕等混合發酵),降低飼料成本的同時,生長速度與全價飼料持平,驗證了節糧型設計的有效性。2. 浮萍生態循環系統
○ 配套30平方米運動場種植高蛋白高淀粉浮萍新品種,日產量30公斤,供雞自由采食。雞糞直接為浮萍提供養分,形成“雞糞→浮萍→雞飼料”的閉環生態鏈。
○ 水體定期投藥滅寄生蟲或夜間電擊滅蟲,保障生物安全,避免疾病傳播。
3. 肉質品質提升
○ 雞肉中復合氨基酸含量高于傳統土雞,得益于浮萍富集的氨基酸。浮萍作為天然高蛋白飼料,顯著改善肉質風味與營養價值。
二、經濟效益與優勢
● 成本節約:飼料成本降低約35%,核心在于發酵飼料與浮萍替代部分高價全價料。
● 高效益:30㎡雞舍高密度養殖(超200羽),結合自動化管理,提升單位面積產出。
● 生態可持續:零污染排放,符合環保要求,且可復制至庭院或半放養規模養殖場景。
三、技術可行性與注意事項
● 發酵床維護:需控制墊料濕度(40%左右)、定期翻動、補充菌種,確保發酵菌群活性。
● 浮萍管理:選擇飼料型高蛋白株系,動態監測水體養分與寄生蟲,避免過量投藥影響雞健康。
● 專利保護:廣西助農畜牧科技已申請發明專利,如需技術合作或落地,建議聯系該公司獲取授權與支持。
總結:該模式通過發酵床+浮萍養殖的耦合技術,兼具經濟效益與環保價值,不僅適用于庭院家禽養殖,對于半放養模式的規模家禽養殖也同樣適用,它是一種真正低成本、高效益的生態循環節糧型養殖模式,為養殖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。
- 上一篇:沒有啦
- 下一篇:秋天仔豬腹瀉是什么原因?如何治療? [2025-09-10]